第112章 第 112 章(1 / 2)

女帝 经年未醒 3106 字 3个月前

再有一个多月, 先皇就死了一年,不是等不了这个时间,是王妡不想等。

虽说这么着急的样子恐被人诟病“吃相难看”, 然他们所行本就是大逆不道, 又何必在乎一些细枝末节难看不难看。

历史从来都是“为尊者讳”, 赢家才有书写的权利。

再者,

沈家被冤枉得够久了, 战神应该在生存在战场上, 而不是被鬼蜮伎俩压在蛮荒之地。

独孤容秀对沈震平反早有预感, 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当初他们审刑院为先帝爪牙,一力审议了所谓的沈震通敌叛国, 将沈家一家都打入台狱等死。

沈震没有死,沈家人也没有死, 那终有一日这个案子会翻案, 审刑院上下一个也跑不了,他这个知院事好一些大概是贬谪到不太偏远的中州。

因此大理寺发难他一点儿也不慌张,只是有点儿惊讶, 大理寺发难的时机太难以理解,他们就连这一个月多都等不了了

审刑院官们早先就得了独孤知院的话,明白终有一日会因沈震案被秋后算账, 一个个也都相对淡定, 看着独孤知院等他先表态,不想他们知院没表态,枢密院的倒是先迫不及待出来了。

“岑少卿。当初沈震案是由先皇明旨要审刑院一力查办,你说审刑院弄权擅专,实在指摘先皇吗”枢密院副承旨魏采出列,矛头直指岑湜不敬先皇。

岑湜面向魏采, 双手执笏板朝东边皇陵方向一揖,说道“太祖皇帝于建初三年颁下定科律诏,再及太宗朝颁梁律疏议,禁暴惩奸,宏风阐化,安民立政,莫此为先。无论是定科律诏还是梁律疏议,皆有定,全国所上疑狱或冤枉者,由大理寺推鞠掌断,再送审刑院覆议。魏副承旨,本官说的对是不对”

魏采哑然,论律令法则,朝中有谁比大理寺官更清楚,他难道能说“不对”

不能。

他能到能说先皇的意志比太祖太宗的诏令更重要

亦不能。

魏采败下阵来,换了侍御史知杂事叶夔上阵。

他对岑湜说“岑少卿此言差矣,当年因沈震督战不利导致我朝大败,又有沈震拒诏不还朝一事,自古功高震主的武将难道还少,先皇因此疑沈震通敌叛国也不无道理,事急从权,就让审刑院一力审议了,审刑院也只是听从先皇旨意行事罢了。”

殿上寥寥几个武将听到叶夔这话都很不高兴,说的都是什么鬼话,自古把皇帝当成傀儡挟势弄权的文臣一样不少好么

岑湜道“那后来证实战败皆因禁军与永兴军路转运司贪腐谋逆,沈震乃无辜受过,审刑院又如何做了”

叶夔说“那不是放了沈家全家,一个人都没死。沈震及其子被贬谪,也是因为他们战事失利。”

岑湜说“审刑院办案不利,结案草率,诬陷忠良,差点儿让朝廷损失惨重,使同僚寒心,负先皇器重,失天下民心,难道不应该追究审刑院的过失今日审刑院有过不纠,明日你御史台是不是也同样有过不纠,后日枢密院有过就更没有人敢纠了。长此以往,岂不朝堂大乱,天下大乱。”

被点名的御史台和枢密院可不得了,怒而反击,大理寺和谏院站在一个阵列,与对方激情辩驳。

反倒是被讨论的中心审刑院,四个审刑院详议官四脸懵,一齐望着独孤知院,就有些不知所措。

朝会向来都是这样,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讨论”,人一多自然就嘈杂了,要不是紫微殿就够宽,怕是要比廛市还吵闹。

萧珉在御座上端坐着,看着下头吵成一团的大臣们,眉头越来越不耐烦地蹙紧。

一年前他还站在下面看朝臣们吵,因为手中没有实权也没有说话的权力,就只是旁观着,有一种隐秘的好笑的看热闹之感。

现在他坐在这上面,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这些人讨论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关系着他的江山,他就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将他们的争吵当做笑话听了。

“请中严”典仪看萧珉面上不耐之色已经浓得要实质化溢出来了,立刻机灵地高唱了一声。

殿中争吵的声音一顿,朝臣们各归各位站好,整齐朝皇帝拜下,齐声道“圣上恕罪,臣失仪。”

萧珉“”

火已经到嗓子眼了,就这么硬生生被按下,萧珉火气发不出,只能狠狠剐了擅自抖机灵的典仪一眼。

接收到天子眼刀的典仪又惊恐又委屈,不明白自己哪里冒犯天威了。

朝会上的吵闹从来没有当场出结果的,各项政令的颁布一直都是“朝臣上疏朝会讨论散朝后皇帝与宰执们讨论着负责此事的衙门拟定方案朝会再讨论再皇帝与宰执们讨论最后定下方案知制诰拟诏中书门下下发相应衙门执行”这么个流程。

追究审刑院责任、为沈震平反这个事才进行到第二步,又是在朔朝上,当然更吵不出什么东西来。不过是让朝中大臣们看清楚了这次的阵营,并在接下来的时间想好要怎么站。

皇帝对此事的态度也很暧昧,不说好,不说不好,就静静地看着朝臣们吵。

“伯平兄,你觉得官家对沈时东是什么态度”散朝后,左槐自然而然地与王准一道走。